海邊的農夫 Torik Farmer
台東都歷部落 Torik,Taitung
Niyaro' no Torik
都歷養蜂:養了,才知道蜂蜜如此珍貴!

前情提要
都歷海蜂從 2018 年 10 月展開,養蜂成員由五位平均年齡二十六歲的在地青年組成,從一開始的
三箱到現在接近二十箱,雖然進度不是很快,但過程中一步步的了解都歷的自然環境並掌握養蜂技術,結合在地友善農耕作為輔助蜜源,現在若氣候正常,產出已邁向穩定。
湛藍的太平洋,層層起伏的海岸山脈,四處綻放的野花,香甜的百花蜂蜜,這裡似乎集合了所有美好的一切。但是蜜蜂生存在自然界中得面對各種挑戰,我們熟知的蜂蜜、蜂蠟、蜂膠還有昂貴的蜂王乳,都是有「剩下的」才輪的到人們採收,這是都歷養蜂兩年下來最大的心得。想起前年我們與林務局台東處一起嘗試在部落發展「林下經濟」時,原先將蜂箱放置在山腳邊,第一天清晨嗡嗡們忙碌的採集花粉與花蜜,看似一切安好,沒想到下午就來了一大群讓所有養蜂人都害怕的「中華大虎頭蜂」......。
在危機中展開的養蜂
記得部落一開始計畫要養蜂時,曾聯絡東部的一位資深蜂農,結果對方接起電話劈頭就說:「你們確定要養嗎?養蜂不是放著等採蜜而已喔!你們每天都會被咬,而且比打針還痛!你們確定要養再說。」掛上電話,我們面面相覷。是,現在確定要開始養蜂了,但是怎麼聽起來有點可怕?讓躍躍欲試的我們心裡產生了不小的陰影面積。然而兩年後的現在,已累積將近「百針歷練」的我們,完全同意這位前輩那時候說的話。
2018 年 10 月 21 日傍晚,我們把三箱蜂箱安放好,養蜂計畫正式開始了。隔天清晨我們迫不及待的過去查看蜂群,一到蜂場見到天空到處是飛行中的蜜蜂,有些甚至還採了花粉回巢,便安心的離開。沒想到午覺後再回到蜂場,竟然已成為遍地蜂屍的殺戮戰場。
低沈的振翅聲嗡嗡作響,亮橘色頭部、霸氣十足的黑色複眼、黃色尖尾,約莫二百隻拇指大小的中華大虎頭蜂正在用大顎將一隻一隻出門防衛與剛採集回巢的蜜蜂咬死,短短一小時,我們就損失了數不清的蜜蜂。被眼前景象嚇呆的我們趕緊打電話向蜂農求救:「大虎喔?有來很多嗎?那個齁......,你們只能先趕走,然後之後看有沒有機會找到窩......。」接著整個下午,大夥就冒著生命危險用火攻、煙霧的方式驅趕,直到傍晚即將入夜前,他們才逐漸離開回巢。
這是都歷養蜂的第一天,也是大自然給我們的第一堂課,也是接下來每個夏秋季節我們要面對的課題。總之,歡迎認識蜜蜂的食物鏈!

在都歷蜂場肆虐的中華大虎頭蜂(2018.10)
低溫與疾病,入冬的考驗
台灣冬季吹強勁東北季風,東部海岸因為沒有山脈阻隔,風力時常比北部更大更明顯。加上低溫,蜂群無論是外出或在箱內保暖,都需要花上更多力氣,糧食消耗也更快。所以在入冬前,我們需要為蜂群準備更多存糧,然而在深秋已經飽受虎頭蜂侵襲的蜂群,工蜂損傷、蜂后產卵量降低,就很難維持蜂群的強盛。此時,疾病與寄生蟲害就容易找上門,若沒有得到適當的照顧,整箱滅群是很容易發生的。第一年的秋冬,經驗不足的我們就損失了不少蜜蜂。
蜜蜂的寄生蟲蜂蟹蟎(瓦蟎)與真菌引起的白堊病,是我們冬季的第二與第三課。蜂蟹蟎因為外觀長的像螃蟹而得名(也像紅瓦片),而白堊病則常常伴隨嚴重的蜂蟹蟎發生。蟹蟎是蜜蜂訪花時帶回箱內,接著在裡面繁衍後代,他們寄生在幼蟲與成蜂身體上吸食體液,常讓蜜蜂死亡或發育不全;白堊病菌附著在幼蟲上,散播後讓大片的幼蟲成為一塊塊乾屍。在蟹蟎與病菌的交叉影響下,蜂群勢力很快就會嚴重衰落。所以我們除了讓蜂群在冬天有足夠的食物,還得替他們保溫,解決蟹蟎、阻止白堊病在不同蜂箱中傳播。所以養蜂更像養小孩,天天都得細心照料,很花時間的。

蜂蟹蟎讓蜜蜂發育不全,甚至死亡。2018.12.18)
春暖花開,第一次嚐到收蜜的滋味
經歷了秋冬的艱苦時光,百花盛開的春天是養蜂人最期待的日子。在都歷有各式各樣的野花,咸豐草、太陽麻、牽牛花.......我們的蜂採集的屬於百花蜜。2019年的二月,我們第一次採收到自己的蜂蜜, 嚐一口,好像從來沒有吃過那麼香那麼甜的蜂蜜,是體會了養蜂的不容易,才知道蜂蜜如此珍貴。接著我們替自己的蜂蜜取了一個名字,準備迎接養蜂的第二年,叫「都歷海蜂」。

查蜂作業
採蜜實錄(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