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邊的農夫 Torik Farmer
台東都歷部落 Torik,Taitung
Niyaro' no Torik
動物的遊樂園:Nanaculan 都歷友善水梯田

Nanaculan 是都歷部落友善水梯田區的部落傳統地名,阿美語意為豐盛、肥沃之地。過去是許多族人居住的地方,附近的日式神社,是日治時期東海岸的第一座神社,而它的建造則與 Madawdaw(麻荖漏)抗日事件有關。這塊田地在都歷部落族人與林務局台東林區管理處共同合作於 2018 年 7 月復育之前,已廢耕將近二十年的時光。

廢耕二十年,田區已被滿滿的雜草、樹木覆蓋。2018.07 整地作業

經過將近一週的整地,終於露出二十年不見的水梯田樣貌。
重新注入溪水,成為真正的水梯田
這裡的灌溉水來自北邊海岸山脈川流而下的溪水,水質富含礦物質。除了灌溉,也是部落族人日常用水的重要來源。整地時我們再度將日治時期建造的灌溉水道撥土見光,都歷部落從當時就有非常嚴謹的分水制度,依照每位農人田地大小,換算不同的分水水道寬度,給予農家公平的水量,才不會有「搶水」的紛爭發生。
2018 年 7月,我們前往水源地重新整理水路,將水源灌溉進剛整地好的田區,邊灌水邊打田,將水與土壤充分混合。接著從第一張田、第二張、第三張,一張張的往下灌溉。看著每張田都裝滿了水,睽違二十年,這裡終於再次恢復水梯田的樣貌。

慢慢將水源注入田區。

族人前往水源地接管引水。
首次插秧到收成,大自然的震撼教育
經過將近兩週的灌溉,田水終於到了可以插秧的狀態,我們很興奮的到池上秧苗場載了秧苗準備插秧。而復耕後的首次稻作,我們選擇在市場上受大家愛戴,價格也不錯的「越光米」,想像著未來豐收的稻穀。但是卻沒想到,第一次的插秧到收成,卻是大自然給我們上的一課震撼教育。
以友善的方式進行耕作,想要逃過或降低病害與蟲害的危害需要花費更多時間與方法。在一塊廢耕近二十年的土地上重新耕種水稻,對於土壤以及食物鏈來說,都是很劇烈的更動。加上大面積的單一作物,當然會吸引很多愛吃稻的蟲蟲們來光臨並且建立族群,接著這些蟲蟲們的天敵才會開始出現,但此時我們稻作的已經受到很大的危害了。

睽違二十年,水梯田再次插上秧苗。
越光米原生於日本,在當地可以生長的很好。但這次在都歷耕種,從插秧到收成僅僅86天,稻株矮小,根莖細弱,加上其濃郁的香氣,成為螟蛾類幼蟲們爭相來訪的美食。抽穗後不久,我們就發現有很多的「白穗」隨風飄曳,也就是被螟蛾幼蟲咬進稻莖啃食後造成整穗死亡的現象,所以這些蟲蟲們在台灣又俗稱「鑽心蟲」。就這樣,第一次的稻作估計有三分之一的收穫獻給了他們,讓我們深刻體驗到以友善的方式耕作,的確相當不容易。
除了鑽心蟲,另一個需要面對的則是「雜草」的課題。插秧後一週,我們的田裡就長滿了鴨舌草。鴨舌草僅生活在水質純淨的地方,是具有氣袋的水生植物。而它也是是部落族人會採集野菜之一,但田裡的數量實在是多到沒有辦法用胃消滅它,所以最後我們選擇用人力挲草的方式移除。
其實在以友善方式耕作的水田裡,與慣性農田差異最大的地方就是可以看見各種不同的植物,有些會與稻作競爭養分,有些則可能是益蟲的棲息處。所以我們從第一次插秧開始,就逐步紀錄了梯田裡的每一種植物,試圖透過植物相慢慢理解水田的生態是如何運作的。

從稻株上拔下來的「白穗」。
開始發現田間的掠食者,與田水中的生物
一開始看到稻田裡到處是白穗,大家都很緊張,也不知道該如何挽救?但兩週後,我們發現田間出現許多瓢蟲、胡蜂、長腳蛛、紅娘華等掠食性的昆蟲。這些昆蟲的出現代表這裡有他們需要的食物,以及適合的棲地,也表示田裡的食物鏈正在慢慢的形成當中。
瓢蟲的主要食物是吸食植物汁液的蚜蟲;胡蜂則會獵捕螟蛾類幼蟲;長腳蛛在稻株間結網捕捉各種昆蟲;紅娘華是水生昆蟲,是水中的肉食獵殺高手。而田水中,還有各種不同的蝌蚪、水蠆、龍蝨等生物陸續現蹤,這些生物在插秧短短一個月內,就初步建構了田區生態食物鏈的模樣。

日本長腳蛛

瓢蟲幼蟲棲息在鴨舌草葉面上
兩年後,我們在這看見生態與生產共存的可能性
我們復耕這塊田地至今已將屆兩年的時間,加上今年的稻作已經收穫三期。雖然每一期的耕種都面臨不同的困難,有時候乾旱缺水,有時候氣候怪異,但產量仍幸運的逐步上升中。每當清晨來到田區,可以看見許多鷺鳥、秧雞在水田中尋找食物;傍晚時則有漫天飛舞的蜻蜓,不絕於耳的蛙叫聲。接近稻米收穫時期,還有獼猴成群結隊來吃米,順便把稻田弄得一團亂(傷腦筋!)。
我們在這裡,看見生態與生產共存的可能性。沒有農藥、除草劑的水田,雖然產量沒有辦法比慣行田更多更好,但生長了各式各樣的植物,裡面棲息著不同的生物。當生態食物鏈重新恢復作用,我們驚喜的發現害蟲危害的面積確實減少了,更重要的是,農耕活動不再是造成環境生態污染與傷害的產業。

即將收穫的第二期耕作,台東35號米。 2019.05

入夜後,整個水梯田是蛙類的遊樂場。